
这是为了节约吗?让不少人都意外,在我国神舟十七号航天员进行“舱外航天服”准备的时候,居然舱外航天服上出现了王亚平,刘洋的名字,这是什么情况?
中国舱外航天服如此节约吗?连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出舱都要用同一身航天服,这是什么情况?
这里面可能存在一定的“误会”,当然,我国舱外航天服的造价也不低,用的次数可以说也是有限,下面就详细了解一下。
神舟十七号航天员——执行中国空间站最难任务
的确,我国神舟十七号航天员虽然是“首次”出舱,但是在第一次出舱活动之中,任务都是“极其艰巨”的,而且对航天员来说,也是具有挑战性的,此前从未执行过的任务,都要在这一次任务之中“体现”出现。
而它的难度就是我国没有执行过,也不知道具体面对太空环境之下所遇到的问题有哪些,所以,这对航天员来说是“考验”。
当然,我国这一次任务从航天员的名单上来看,应该是进行了特殊性的处理,毕竟在航天员的分配上,我国都是执行的“三位航天员驾驶员”,所以,这在我国执行空间站任务以来,也是罕见的事情。
最关键的是,中国空间站太阳翼被撞击,在修复过程之中也是难,因为太阳翼的构造非常特殊,比如较为柔软等问题,都是在修复过程之中所面临的问题。
那很多人可能会问了,中国空间站太阳翼被撞击,是没有考虑到该问题吗?其实并不是,太阳翼在建设的时候,就考虑到了两大因素,即尺寸和可靠性,而随着对太阳翼的研究突破,这些问题都全面解决了。
通过采用复合材料吊杆的结构,实现了刚性比较好,能够承受动态环境、振动以及碎片或微流星体碰撞,为长时间任务提供了可靠性。
只是,这并不是说做到了就能够确保“万无一失”,没有100%的肯定性,而且有时间是在所难免的,所以,被撞击了也完全正常。
同时,还有一点需要强调,不仅是中国空间站的太阳翼被撞击,国际空间站也是如此。所以,此前看到不少朋友说,似乎没有听到国际空间站被撞击的情况,这是误解,是你不清楚。所以,产生了这样的误解,国际空间站不仅是太阳翼被撞击,机械臂,载人飞船等都遭遇过撞击。
所以,只能期待未来少出现这样的情况。
但随着太空垃圾的不断增加,要想彻底避开这些问题,这似乎也不太可能,只能在未来材料上想办法,因为太空垃圾随着人类不断进行航天发射,还在爆发式的增长。
所以,只会变得更多,不会变得更少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就看未来有没有办法解决太空垃圾吧。然后就回到航天服上。
为了节约吗?神舟十七号舱外航天服上:有王亚平,刘洋名字
的确,在我国公布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整理舱外航天服的时候,画面之中显示出了刘洋,王亚平的名字,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。
那就是我国没有航天服了吗?为什么还要使用王亚平,刘洋穿过的航天服,这使用的次数是不是有点多?首先需要说明一点就是,舱外航天服是“极其珍贵”,也是对中国航天技术的一种考验,因为舱外航天员的运用是要考验外界环境。
太空中的辐射、高能粒子、高温、低温以及其他宇宙射线等等问题,都是舱外航天服的设计要求,并且是——要非常精密设计界,同样,也因为外界复杂的环境,使得舱外航天服的使用寿命严重受限。
但是,并不是说我国舱外航天服使用一次就结束了,这也不是说为了节约,毕竟航天员在舱外活动,如果能够做到每一位航天员穿一套,那肯定是非常不错的。但它的设计费用高,难度大等问题。
所以,一套舱外航天服需要用几次,但也可以做到对航天员的安全保障,也不是说次数用多了,就无法保障航天员的安全,这不要想太多。
按照中国舱外航天服的情况来看,第一代“飞天”舱外航天服,其造价虽然高达3000多万,但只能重复5次舱外活动,每次只能支持4个小时的时间,换句话说,差不多20个小时之后,第一代“飞天”舱外航天服就无法使用了。
而第二代“飞天”舱外航天服虽然经过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,使得它的造价在3000万人民币的基础上,重复使用次数提高到15次,每次工作时间提高到8小时左右。
所以,我国在舱外航天服上的使用能力问题上,还在进一步的提升之中,也不是为了节约而转变的,同样的造价,制造出了更好的航天服,那也是不一样的体现。
只是总的来说,它的使用寿命仍然非常有限,还需要我国未来进一步提升。
看到了吗?神舟十七号舱外航天服上,竟然有王亚平,刘洋名字,其实就是跟我国升级的航天服有关,可以多次使用,并不是为了节约,它依然可以做到航天员的安全保障问题。
未来舱外航天服发展方向
舱外航天服的发展也是未来我国航天发展目标,并且在实力上必须要有所提升才行,未来的舱外航天服,我国的设计思路是模块化、轻量化、多用途一体化设计。
例如在实现复杂环境一体化防护、功能模块化的互换性、外部接口的兼容性等基础上,最大程度地减少舱外航天服的自身重量,提高其灵活性与机动性,以充分适应不同探测任务下,各种人机配套模式的使用需求。
当然,其实说到舱外航天服,可能更加需要提升我国在舱外机械化的利用,毕竟航天员不出舱是最好的,能够通过智能化解决,那都是最好的事情。
所以,未来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, 也还要进一步提升。但真的要彻底解决不出舱,这个可能不大,因为机械化也是存在“限制性”,并不是说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,这就是基本的情况。
